• 我们如何应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危机?
    简介:近年来,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
    详情

   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?

   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哪些预警信号?

   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

    老师和家长又该怎么办?

    举个例子

    图片10.png

    一、狭隘的“关心”

    大多数时候,关心是一种爱,是温暖的,是有力量的;但对考试成绩不理想,压力过大的考生来说,过多的关心可能就成了压力。

    尤其是在每年6-8月这段时间内,父母、亲戚、朋友、邻居都会谈到高考的相关话题——“考了多少分?”“准备报哪个学校?”“要不要复读一年再试试?”   ……

    刚刚经历过高强度的高三生活,残酷分数线的激烈竞争,再加上被过度关心引起的愧疚,“轻生”成为一部分高考挫败者的压力圈,即“轻生魔咒”的土壤与温床,让它开始在孩子头脑中滋长。

    二、被否定

    “妈妈同事家的孩子XX,别人这次就考得很好!”

    “XX连补习班都没报,为什么你天天上补习班,还没有他考得好?”

    ……

    在面对“挫败”(社会标准的、家庭标准的、个人标准的失败)或“无能”或“无前途”的孩子,如果再加上父母用言语行动建造出“无助”的环境,让他对生存产生恐惧。

    三、自我否定

    “我比很多人都努力,为什么没有别人考得好?”

    “为什么别人看上去都比我学得轻松,难道我真的比不上他们?”

    人对未知世界天性好奇、爱探索、爱折腾、能够沉浸到自我认可的世界中,但挫败下的青春期孩子,很容易变得敏感、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、经常达不到标准而自责和内疚,怀疑自己的世界。

    而在面临考试失败这一足够触碰内心“自我否定”按钮的重要事件时,就成为了高风险学生们的点火索之一,导致他们想毁灭内心世界,欲望就可能被点燃。

    图片12.png


    四、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

   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。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,小编给你一些小建议:

    1.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

    其实,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。心理专家主张“关系大于教育,关系先于教育”,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,先改善亲子关系。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,所以会逆反。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,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实现。

    2.不要和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过分攀比

   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,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,父母和老师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,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。

    3. 用“情”打动孩子胜过用“理”

    父母是应该将“情”放在第一位,还是将“理”放在第一位?家庭应该是讲“情”而不是只讲“理”的地方,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。

    4.宽容约束要平衡,

    允许孩子适当犯错

    家长和老师应平等地对待孩子,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。过分宽容会陷于溺爱,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和师生关系。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,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,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。

    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,如果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,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,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,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。如果能看到孩子的努力,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,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努力做事。

    同时,老师和家长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,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。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,而不是障碍。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,就容易被痛苦打倒,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。

    5.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

   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。家庭应该是孩子尽情表达自我的地方,家长把表达的机会多留给孩子,让孩子敞开心扉,尽情表达自己,不做过多评判。当孩子说话时,倾听是最美好、最温馨的举动。

    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,老师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,多问自己这些问题:

    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?孩子害怕什么?我有没有过度反应?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?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?......

    6.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,

    多参与实践活动

    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,接触社会。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,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、草地上晒太阳,亲近大自然。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、家庭角色、社会角色,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,使孩子在活动中经常磨炼,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的困难,进行自我约束、自我调节、自我教育,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。

    五、哪些异常信号是孩子在求助

   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,学业压力、亲子矛盾等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。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及时引导,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,则更容易适得其反。搜索信息、网络宣泄、情绪反常、悲观倾向、兴趣降低、近期频繁遇到重大危机、整理东西、长期高压,如果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信号,可能是在发出求救。

    老师家长可以从这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:

    01.生理变化

    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、暴饮暴食、吃完又吐,失眠早醒、内分泌紊乱等情况。

    02.情绪变化

    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。

    03.行为变化

    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。

    04.学业变化

    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、听不进去。

    05.人际关系变化

    发现孩子没有朋友,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,要重点关注。一般来讲,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,老师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。

    图片13.png

    六、孩子出现心理问题,

    老师家长怎么做

    1

    跟孩子的朋友、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,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。

    2

    主动跟孩子交流,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,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,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。

    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,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,请求心理老师及学校的帮助。

    4

   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,父母要理性地接受:“孩子是真的病了!”它像躯体疾病一样,需要积极治疗,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
    5

    对未成年的孩子,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,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,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  • 原阳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

    名称:原阳县社会心理服务办公室

    地址:原阳县民主路大商道国际购物广场东侧约130米

    电话:0373-7573888